
文丨西部君
马拉松赛事,正在遭遇“取消潮”。
据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不完全统计,截至10月16日,全国已有103场比赛发布变动通知。其中,有66场宣布完全取消,37场宣布调整,如取消欢乐跑或延期举办。
且这几天,也还陆续有更多地方发布赛事取消的消息。

这一现象发生在传统的赛事旺季,让许多跑者和主办方感到意外,也让不少地方政府措手不及。
有说法称,这一变化,影响的跑者人数或超过十万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受波及的多数是级别不高、来自一般地级市乃至县区的赛事。
这是否意味着,“小地方”,真的不配办马拉松赛了?
01
马拉松赛到底有多火爆呢?
公开数据显示,2024年,全国范围内共举办路跑赛事749场,总赛事规模达704.86万人次。各项数据均较2023年有所增长,其中参赛人次增长近百万。
2025年上半年,全国马拉松赛事也超过300场,平均达每天两场。

哪些地方最热衷办马拉松赛呢?
以2024年为例,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新疆、四川、河北的年赛事数量超过了30场。
一半以上的省份,年办赛超过20场。

这种繁荣的背后,是双重力量的推动。
一方面是全民健身热潮下大众长跑热情的持续升温;另一方面,则是地方政府将赛事视为城市营销的重要抓手。
在当前背景下,马拉松赛事早已超越体育竞技本身,而成为地方用于引流、提振消费、推介城市品牌的重要平台。
特别是在各地文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,更被视为一些“小地方”难得的“出圈”机会。
因此,不少地方将举办马拉松列为年度重点工作,部分城市甚至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然而,在这场“取消潮”的影响下,一些中小城市的“马拉松梦”,正在遭遇巨大变数。
对于赛事取消,舆论观点呈现分化。
有的认为,马拉松赛事数量过多,部分条件不足的地区盲目跟风,导致资源浪费。
同时,赛事带来的交通管制、市民出行受影响等问题也引发讨论。
还有声音指出,马拉松作为极限运动,其健康价值和大众参与的合理性本身就值得商榷。
此外,部分地区“贴本”办赛的现象也引发关注,个别低级别赛事也确实出现了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。
但在另一边,也有不少声音认为,是否可以举办,应该综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判定。具体规则,也应该更明确。
更重要的是,不能忽视一些城市对于马拉松赛事的现实需求。
毕竟,大量现实表明,通过马拉松赛事聚人气、培育商业氛围、拉动消费等,确实有很多城市尝到了甜头。“一刀切”取消之下,那些本就机会有限的中小城市,到底何去何从?
02
目前,关于马拉松赛事大规模取消的原因尚缺乏权威说明。但一些推测值得深入探讨。
从健康角度而言,马拉松固然不适合所有人参与,但此次取消和调整的赛事中,恰恰包含大量适合大众参与的健康跑、欢乐跑项目。
至于有些地方举办赛事可能造成财政负担的担忧,或同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应该看到,马拉松赛事对地方消费、文旅发展等带来的综合拉动效应,本身就无法直接用财政的投入规模来衡量。

且不说一些高级别赛事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可能动辄以十亿元计。
以武汉马拉松和无锡马拉松为例,2025年两地马拉松报名人数都超过40万。
其中,无锡马拉松直接带动餐饮、住宿、旅游等周边产业效益5.05亿元,同比增长78.2%,创历史新高。
外地跑者对武汉马拉松的拉动总效应则为2.98亿元,同比增长40.2%。
一些级别较低的小赛事,对“小地方”也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拉动效应。
随便找几个案例:
2023江门马拉松赛吸引了超1万名外地跑友前来参赛;2024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(江门站)举办期间,共有运动员及家长约11300人来到江门,为江门带来约3000万元的“体育+旅游”消费;
2025年鹤岗马拉松赛,赛事规模升级至6000人,总报名人数突破1.1万,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、全球7个国家和地区。
赛事带动全市餐饮、住宿、零售消费的快速增长,完成社零额2.4亿元,同比增长22%,赛事当日完成社零额4000余万元,同比增长超五成。
2024株洲马拉松,吸引了全国和全球各地的1.5万名跑友参赛。赛事期间,全市联动,推出了一系列文旅体活动,带动综合消费2亿元……
此外,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2024年10月发布的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(2023-2024)》显示,一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带动的经济效益可达6亿-7亿元,一场大中城市马拉松赛事可带动经济效益超1亿元。
而据中国田径协会不完全统计,截至2024年12月20日,全国举办的10项国际金标及以上马拉松赛事,直接经济效益总计为54.30亿元,间接经济效益中,赛事产出效应(对GDP的贡献)125.39亿元,赛事就业效应(因赛事而新增就业岗位数)5.58万个。

更重要的是,对一些缺乏全国性IP的“小地方”,能够举行上万人规模的马拉松赛事,几乎就是规模最大的全民性消费活动了,其综合价值其实远超赛事本身。
比如,几乎所有城市的赛道设计,都是尽量串联起城市历史遗迹、文化地标、创意街区等,同时配套设计一系列的消费活动,借此让城市得到更多的曝光和形象推介,并释放赛事经济潜力。
03
在提振消费的大背景下,体育赛事在挖掘消费潜力上的重要性,实际也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。
如今年3月份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就明确提到,扩大文体旅游消费,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,支持各地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。
而无论从参与人数还是赛事数量看,参考国际水平,中国马拉松赛事经济的潜力其实还很大。
要知道,我们的很多县,常住人口达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,举行一场长跑与短跑结合的万人规模的赛事,其实并不算多么夸张。
同时,如果马拉松赛事资源进一步向头部城市集中,可能加剧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。

一方面,上海、北京、无锡、厦门、武汉、成都等第一梯队城市,单马拉松项目报名人数就已超过10万,中签率普遍低于20%。
且赛事总量减少后,这种“虹吸效应”可能更加明显。
另一方面,则是那些有举办意愿的中小城市,可能缺乏机会。
这无论是在无形的城市品牌塑造,还是有形的消费经济拉动上,都可能放大中小城市与头部城市的鸿沟。
还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部分城市的赛事叫停较为突然,个别赛事甚至在参赛号都已确定的情况下取消,衍生出报名费、交通费、住宿费等系列善后问题,也增加了额外的成本。
因此,马拉松赛事或确实需要加强规范和引导,但如何为有特色、有基础、有需求的中小城市保留空间,同样值得重视。
如何平衡好不同城市的赛事“举办权”,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考量。